基础医学呼唤拔尖人才
2022-04-30 08:53:04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全球疫情蔓延,中国高效应对疫情的努力有目共睹,这让医生这个职业备受尊敬、医学这个学科备受重视,我们迎来了一个医学发展的阳春季节。而现代医学的进步,从来离不开基础医学的进步和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的蹈厉奋发。

当此之际,要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就基础医学人才培养而言,如何做到“四个面向”,特别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这个时代——挑战倍增、疫情造成的不确定性倍增,给我们医学教育界提出的重大课题。

临床医学的发展,根本上源自基础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规律认识——

需要敢于冲击重大医学科学难题的人才

现代医学是包含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独特而严密的完整体系。20世纪以来,临床医学跨越式发展,我们有望进入可以诱导干细胞定向发育、异种器官移植、改变人类生育乃至自身基因编辑的时代。实践表明,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发展,根本上源自基础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规律认识。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源头。医学的基础研究,既是研发创新药物和疫苗等治疗手段的基础和方向,也是疾病诊断和预防手段发展的基石。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作出重要贡献。

但也必须看到,我国大多数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仍源自国外。我国基础医学研究领域缺乏一批敢于冲击重大医学科学难题,特别是在无人区“探险”的人才,跟踪模仿有余,原始创新不足,使得“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其产出质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从根子上看,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又谈何尖端创新?在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这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医学研究人才,也要下大功夫设计一个体系化、链条式的培养制度,如此,可期其堪当重任。

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愿意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依然有限——

自主遴选、长线培养,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必须拥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思想境界。但遗憾的是,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愿意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优秀学生依然有限。毕业于临床医学专业而选择基础医学研究和教学的青年才俊,更是凤毛麟角。基于此,我国一些医学院校专门设置了基础医学专业。自2018年以来,少数高校基础医学专业被纳入教育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然而,为了取得实效,我们仍需付出极大努力。

种子不好,丰收难保。要培养出优秀的基础医学人才,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体制机制,赋权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自主发现和遴选优秀学生,让那些真正勇于挑战自我,对探索医学奥秘和攻克医学难题充满志趣的人脱颖而出。

办学主体也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校内外选拔一批德才兼备、造诣深厚,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饱含创新精神和育人情怀,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加盟。教学相长,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激励完成本科学习的拔尖学生,直接在优秀导师指导下攻读硕博连读或直博研究生甚至直接招收8年制博士研究生,并长期跟踪培养、用好人才,在政策和资金层面为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形成可持续的、厚积薄发的基础医学人才培育机制,超前布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让中国基础医学拥有更强大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医学最大的特点在其不确定性,怀疑和批判永远是医学的生命——

改进学风是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对于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人来说,学风是学术的生命,没有良好的学风,不可能造就一流的拔尖人才,也不可能做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浮躁和功利是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的严峻挑战。

如果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学家都注重追求名利地位,还怎能让下一代开启求真、求实、求美的科学旅程?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求真、求实的学风要成为植根于师生内心的修养和无须提醒的自觉,鼓励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做学问更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板凳要坐十年冷”,“快餐”时代心静者胜出。

为此,我们需要努力营造“求静”氛围。在此基础上,改革以灌输知识和技能为目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记忆式学习”,努力让学生学会获取和创造知识、运用和驾驭知识,善于将各种信息归纳整合,拥有独立见解,不断开拓创新;学会人际交流和团队合作,做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并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

医学是人学。要开拓医学研究新领域,攻克医学技术新难关,寻求维护人类健康和防治疾病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需要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基础医学人才,需要政策保障和经费的持续有效投入。

当下有种错误倾向,综合性高校普遍将医学院看作是一般的二级学院,基础医学更是缺乏话语权。如何统筹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等各类学科资源,助力基础医学学科人才培养?如何为了可持续佑护人民健康,在培养经费、研究生指标、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给予基础医学大力支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正视并深入思考的问题。国家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是我们迎接挑战、科学布局的底气和推动力。我们期待,不远的将来,基础医学人才辈出、灿若星河。

(作者:陈国强,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hN_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