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色城市走到美丽田园
2023-08-09 10:23:02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河南热线


【资料图】

对国内许多建筑师来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很有名气。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中许多正是从宾大留学归来,比如杨廷宝、梁思成……他们回国后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

或许也正因如此,宾大对熊国平更有一份不同的意义。追随留学先辈的足迹,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熊国平获得了公派前往宾大设计学院学习城乡规划的机会。回国后,他的足迹从城市到乡村,努力让一份份绿色规划变为实景。

打造城市“绿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在北京,规划面积达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就被称为首都最大的城市“绿肺”,这一横跨北京朝阳、昌平、顺义3个区的公园,是熊国平参与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总体规划方向上,熊国平主持了温榆河公园周边区域概念性规划的国际征集。据他介绍,温榆河公园湿地景观以具有显著或特殊生态、文化、美学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为主体,他在规划中提出的低碳公园设计自2017年开始实施。通过规划,森林、绿地、湿地与城市逐渐融为一体,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更多野生动物有了栖身之所,植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生物群落也得到优化。

乔木种数由63种增至120种、灌木由38种增至110种、地被种数增至200种……一组组亮眼数据,给了温榆河公园绿色生态以直观写照。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项目获得了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城乡规划奖一等奖,对于参与项目的熊国平来说,这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鼓舞。

这些年,熊国平还主持完成了杭州临平新城、南京板桥新城、南通海门相关规划等一系列项目,以低碳发展为导向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城市新区的规划空间方案、规划控制指标与城市的碳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揭示规划空间布局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从空间布局方面对城市新区的低碳化进行测度。

建设美丽乡村

2020年9月,江苏省发起“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通过“智力”下乡,进行“扎根式、陪伴式”帮扶,发挥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智力资源和特点,为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支撑服务。

熊国平正是这样一位“规划师”,他是“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项目中淮安金湖县塔集镇工作站的负责人。这段下乡的日子,让他对美丽乡村建设感悟更深,要更好倾听村民声音,用脚步感受田间地头的温度。

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更细碎。熊国平团队最初给高桥村设计了一个停车场,希望能把私家车和农机停进来,但没想到谁也不愿意。问过才知道,村民一是怕丢东西、二是觉得不方便。熊国平便去说服乡亲们:“停车场有摄像头,安全有保障,不会丢东西。村里的路很窄,车都停在家门口,会车时很容易剐蹭,停到停车场后于人于己都方便,整村的景观设计也更美观。”听熊国平这么一讲,村民们也愿意试试,慢慢地一辆两辆挪过去,停车场最终做成了。

熊国平深知,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目前中国乡村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老龄化、空心化等,规划师在设计中就要考虑到如何让老人老有所乐、乐得其所,需要配套建设养老中心,为老人提供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其次,要考虑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回到乡村,这就必须有产业,有供年轻人发挥本领的舞台。“我们要做好文旅产业,推出农副产品,农业种植做好规模化、品牌化。乡村建设是一种长期、持续的运营,需要‘精耕细作’,把心沉下去运营。”熊国平说。

共建绿色未来

作为高校教师,人才培养一直是熊国平关注的重点。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新型低碳环保领域,还是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都需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比发达国家在‘双碳’人才培养方面丰富的先期探索,我国国内绿色职业起步相对较晚,人才储备难以完全满足绿色发展的井喷式需求。”熊国平说。

他认为,高校和研究院所应推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培养与绿色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同时,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各显其能,推动人才培养驶上“快车道”,并在课程实践中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出综合解决方案,达到绿色低碳的目的。

与此同时,对于低碳的建设,熊国平认为,要将低碳理念完整贯穿于城市规划中。“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建筑系统、生态系统是低碳城市创建的重点,可以把社区、建筑、交通等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相结合,建立低能耗、节约型同时又能进行绿色化、多样化、稳定性互补的能源供应系统,这样可以增加城市‘韧性’,减少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和能源消耗,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和研究方向。”熊国平说。

“目前,还需要解决技术成本较高,商业化应用场景较少、示范项目居多的问题。将来要想把这些项目低成本地推广,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希望团队能在低碳方向上实现更大突破。”熊国平说。

责任编辑:hN_0929